发布时间:2014-04-23 06:00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导语:9月5日上午,兰州高速公路一辆大型货车发生侧翻,车上价值30余万元的葡萄遭人哄抢,司机含泪称损失倾家荡产。路人的行为令人无语,很多网友大呼中国人素质差,就该好好管管。但哄抢现象频繁发生,并不仅仅是中国特色,也未必是简单的一句“没素质”就能盖棺定论。
一,哄抢行为毫无疑问有错
不归还反而哄抢事主财物,不但违背道德,甚至还涉嫌违法
哄抢现象,在中国可以说已经是屡见不鲜了。抢活鱼,抢煤,抢鸡蛋鸭蛋,抢水果,甚至连食用油外泄,都能引来数百人拿着锅碗瓢盆过来舀。暂且不讨论原因,无论是车祸导致财物散落一地,还是被劫匪抢劫纸币满天飞,种种后来见诸报端的哄抢行为,首先都是当事人的不幸,一个正常而合理的情况,应该是众人协助物归原主。不归还反而哄抢,本身有错。
其次,上述财物的产权归属在前后并没有发生任何的变化。即便是馒头掉到你面前,也不是天上来的,而是物主的财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更严重的话,甚至可以诉诸法律中的侵犯财产罪。而在刑法第二百六十八条还有专门的聚众哄抢公私财物罪,不过鉴于一般参与者都带有从众性和盲目性,该罪只针对首要分子、积极参加、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人。
二,素质和道德问题并非问题全部
素质不高、爱贪小便宜确实是、但也只是哄抢行为的部分原因
但凡发生哄抢行为,无论是民众、媒体或者相关人员,都习惯性地归因于“素质低下,道德滑坡”。这种说法多少有些道理。清华大学社会系教授孙立平曾指出,越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人,道德沦陷的越彻底。他的这句话曾在2008年引起争议,但现在却被更多的人们赞同。每个人都有一颗向善、向光明、向希望、向上流社会的道德之心,但若这颗心的生存空间逼仄,是非观、价值观、伦理观必将扭曲。穷人没有多余的资本去高尚,“越穷越堕落”、“越穷越愚昧”的说法不是毫无道理。
但除了穷乡僻壤,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也曾发生过哄抢行为?只能怪中国人天生爱贪小便宜?2004年8月夏日,南京公交公司曾为乘客在26路等公交车上配了1600多把小扇子,但仅仅3天之内,千余把扇子就全没了踪影。而在今年端午期间,青岛部分公共厕所免费提供卫生纸,同样被一抢而空,许多游客临走还会扯上一段放在包里带上。中国人曾经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物质匮乏阶段,甚至在如今很多地方依然衣食难温饱,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多少可以理解。《夹边沟记事》里曾记叙述到,大饥荒的很多年后,很多当事人一看到食物,依然会下意识地流口水,或者多贮藏一点食物,哪怕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
三,“高素质外国人”同样也哄抢
英美等国理论上人口素质道德水平都不差,但哄抢现象也时常发生
如果光将原因归咎于中国人素质低、没道德,却也并不公正。用搜索引擎随便一搜,全世界各地都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哄抢事件。既有发达国家诸如美、德等国,也有发展中国家如阿根廷、尼日利亚等国。单说中国人素质低,道德滑坡,显然解释不了为何在看似国民素质较高的其他国家同样会发生类似事件。当然,哄抢在这些地方同样必须受到警方调查。
据《考文垂观察报》报道,2012年3月13日下午,考文垂市一辆公交巴士在与出租车相撞后失控,撞入了街边一家当铺。但相比救人,散落一地的珠宝首饰更能引起了一些路人的兴趣。随着店外橱窗被撞碎,不少人便开始大肆收敛这些金银珠宝。有目击者称事件刚一发生,就有一伙人拨开围观者,径直冲入当铺哄抢这“满地黄金”,完全不顾是否有人受伤。
2007年3月,同样是英国,伯明翰一伙盗贼在盗取一个现金箱时触动了安全防盗装置,使得箱子里所有的纸币都染上了粉红色的染料。由于意识到无法再安全地使用这批纸币,这伙盗贼把装着一沓沓20英镑纸币的现金箱从车窗扔了出去。数万英镑的纸币撒得马路上到处都是。路过的行人纷纷抓起纸币,往自己的包里和口袋里塞。
而据星岛日报网报道,2010年3月24日,美国俄亥俄州一辆押款车24日在街上行驶时,车尾门突然弹开,一个装有大量钞票的袋子从车厢掉落在路上,袋口爆开,一沓又一沓总值超过10万美元的钞票散落街上,押款车司机没察觉出事没有停车。路人和驾车经过现场的市民见状纷纷上前抢钱。事后警方展开调查,缉捕有份抢钱的人及寻找失款。
四,除了素质,哄抢还有很多“诱发因素”
当物品散落,产权清晰度和受保护程度减弱时,容易被视作“公物”且导致乱拿滥用
从某种程度上说,当货车侧翻,货物散落一地;又或者是纸币被抢满天飞,虽然财物的产权本身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变化,但相对其原来所受保护的力度而言多少是有所降低的。
当散落一地的财物有了“公物”之嫌,哪怕自己其实并不缺这点资源,人们也还是会趋之若鹜。这些“公路哄抢”事件,从所抢的东西来看,并非都很值钱,也未必能给人们带来多少具体利益。即便如此,一旦产权不清晰,有了不拿白不拿的假象,都必然走向乱拿滥用。
人人都会趋利避害,即使没有需求,一想到“别人可能因此得利”就觉得不能只便宜别人
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倾向,在哄抢事件中,部分人的哄抢行为加强了其他人的趋利心理,最终也参与了哄抢。心理学中称之为“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提高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
因此,在明知一件事情是违法或犯罪的时候,一个人可能不会去做,但是如果一群人中有人已经做了,并且在当时只能看到得益而没有产生相应后果的时候,人们就会产生非理性思维,最终“捡拾个体”组成了“哄抢群体”。散落一地的葡萄,一个想占便宜的人拿不走,一群想占便宜的人却能把它分个精光。
混乱状态下的人群责任更分散,“法不责众”让民众风险预期降低,心存侥幸心理
另外,责任分摊心理也是发生哄抢的原因之一。许多人做同一件事的时候,即使这种行为本身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的,人们也倾向于认为“法不责众”,自己在其中所担负的责任会变小。于是,在集体中,一个人的表现往往与他平时的做法大相径庭,行为较少受自己的个性支配,而倾向于跟随整个群体的状态。于是,一个平时特别温和的人到了北京国安的主场,也可能满嘴京骂。
《哄抢频发不能只怪国民素质差》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duxx.com/shishang/cscl/12355.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