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4-06 13:21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眼光长远”的警语也适用于这个行业。因为提前加宽加高炉膛,他们才在上个礼拜成功地将一位400来斤的外宾遗体推进炉膛。对于身材过于高大的死者,比如篮球运动员的遗体,他们暂时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将其解冻后把胳膊腿儿轻手轻脚捼一捼,蜷一点起来,试试能否放下。“得讲人性化。”火化室主任张磊强调。火化工人见多识广,他们了解各地甚至各国的风俗,工人王元元曾亲眼看到一个日本人将死者骨灰搁在电饭锅里端走。虽然他打心里觉得这个容器实在差点意思。
东二环边一家医院的太平间看门人刘先生,守着一个只有两组冰柜的太平间,12个他称为“抽屉”的遗体冷藏柜从未满员。他提起其中一个“抽屉”里因医疗纠纷已经冷冻3年的70岁老人。上一次打开抽屉拉开米黄色尸袋是去年夏天,他看了看老人在零下12度中冻着的脸,拿了根小木棍在身体上四处敲敲,确认他没有腐烂和化冻。制冷故障是刘先生最担心的问题,只有压缩机清脆的启动声和排风扇“呼呼”的转动声一直在耳朵里,他才觉得安心。大部分时间他都在等待床头那个只与医院科室和殡仪馆保持联络的红色电话骤然响起。安静的日子,他常常借电脑打发时间,办个农场,开个餐厅或掐好时间偷别人地里的菜。
北京的7400多名消防队员,是最常与死亡打交道的人群之一。望京消防中队是这个城市现有的120多个消防队伍中相对年轻的一支。他们管辖着高楼林立、地下室密布的15平方公里区域,还需要定期检查所属的1120个地下消火栓。他们常常接到清理死亡现场的任务。有时,他们需要处理一具180厘米长的身体燃烧后剩下的一截黑炭。那是一个凌晨坐进出租车副驾驶,在车行至东大桥时往自己脑袋上浇了一瓶酒后,把自己点了的男人。他们中也曾有人钻进京承高速上一辆挤压变形的SUV,将四处飞溅的躯体一块块捡进塑料袋。去年冬天,4位队员轮番干了半个小时,才将几位遇难者从大白菜堆里扒拉出来。载着他们的大卡车追尾了一辆装有数吨白菜的皮卡,挡风玻璃碎裂,大白菜瞬间涌进车厢将人掩埋。
幸运的是,这个消防中队至今未有人员殉职,他们过着日复一日少有变化的日子。然而消防车库的大门前高悬的红色横幅,号召每一个队员向石景山某商场大火中殉职的刘洪坤和刘洪魁两位消防队员致敬学习。“再大的火,再那什么,冲,就这样。”有着14年救火经验的队员解建锋说。
北京有1500多家丧葬用品店,62岁的崔淑华是店主之一。这位家在北京门头沟龙泉雾村的农妇,带领儿子和媳妇儿,经营一家门类齐全的丧葬用品店。在这个半山上的农户家,你可以买到的东西包括300块钱一套的三缺一麻将桌,220块钱一架的直升机,以及作为主打产品的70多种花色的纯手工寿衣。不过城市居民越来越不兴这个,她的生意也越来越不好。不过,她还是很高兴儿子继承了瘫痪在床丈夫的纸扎手艺,她希望媳妇儿能继承她的裁缝活儿,但媳妇儿不乐意。“有什么看不上的,”她抱怨,“我干这个,上帝还说我好呢。”
崔淑华量体裁好一套寿衣要1个小时。之后,她将技术含量较低但费事的后续工作交给她新招的工人47岁的廖阿姨。5天前在菜市场看到招工广告上写着“做棉衣”,她就搭了4站公交车来了。她挺满意做完一套寿衣(包括衣裤和棉被)能得到90块钱的薪酬,虽然也知道它们摆上货架时会标上4位数的价格。她满意慢吞吞的工作节奏。之前,她曾在做白大褂的工厂待过,但适应不了冰冷疾速的电缝纫机,手指一不留神就被扎个窟窿。这会儿,她晒着窗外漏进来的一点阳光,慢悠悠地踩着老式缝纫机说,“做一条是一条嘛。”
姓名:崔淑华 年龄:62岁
籍贯:北京市门头沟龙泉雾村
职业:丧葬用品店老板
前媒体人王丹拥有着北京殡葬行业中也许最先进的经营理念。他和两位朋友合伙开设的“彼岸”丧葬用品店,拥有着别树一帜的透亮风格,店面设计与连锁咖啡“雕刻时光”出自同一位艺术家之手。一位本打算在古玩店淘一两个手把件的客人,在发现一个又一个骨灰盒后,才意识到自己来错了地方。“彼岸”售卖的随葬品中,有纸质的iPad和iPhone4S,也推出了骨灰做钻戒和送骨灰上太空的合作业务。一位30多岁的女士花了11万,用母亲、妹妹、去世的父亲和自己加起来总共两个烟盒的头发定制了一枚0.8克拉、一枚0.6克拉的钻戒。一位年轻时做过飞行员的老太太,有意愿在将来把自己的骨灰抛入太空,一位科幻迷也作此打算。王丹说,就目前而言,他可以为他们提供环地、奔月、追日3种太空葬服务。
姓名:王丹 年龄:33岁 籍贯:北京人
职业:“彼岸”殡葬电商合伙人
中华遗嘱库为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遗嘱登记、保存的免费服务。负责人陈凯在遗嘱库试运行第一天8点半到达办公地点时,发现70多位老人已经自发地发完号,排队等待开门了。一年过去,大约3万人向遗嘱库预约了时间,已经排到2017年,少数老人在等待中死去。陈凯说,95%以上的老人都为如何处置房产而焦虑。一位70多岁容易激动的大爷在遗嘱里申明房子不给儿子,“他太坏了”。因为担心儿子觊觎,他甚至将房产证缝在自己的衣服里。立完遗嘱后,他大大方方地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冲着摄像机镜头说自己头不昏了,腿不疼了,心里一块石头落地了。
临终医院是临近死亡老人的集中之地。平均每年,有300位老人逝于北京大兴区这家临终关怀医院的200张病床上。包括院长、医生、护工在内的多人,在回答此时此刻有多少位老人时都颇为犹豫,因为死亡几乎天天降临。
心理师张镌文找不到词来形容即将死去的老人身上散发出的那股他们自己察觉不到的气味。临终前的老人,对于她依赖强烈。一位老人因为死去的乌龟对着墙壁哭泣了一天,直到她买来另一只。两天没见到她的老人曾气冲冲质问她,“你上哪儿避风(东北方言)去了?”一个已经去世的臭脾气老人,生前最爱站在阳台上高喊“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以希望有人关注他。老人们总是谈论过去而非现在。一位患了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陈姓老人跟每一个来看她的人反复念叨,自己当年做过周恩来的舞伴。
姓名:王灵敏 年龄:40岁
籍贯:河北深州
职业:北京万明生命医院护工
《揭秘八宝山遗体整容师:曾处理重要逝者40处刀伤(2)》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duxx.com/shishang/cscl/4503.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