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星座频道 > 姓名 >

常姓的来源

[摘要]常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五。 1、出自古常国。 相传黄帝时代已经存在常侯国,黄帝之臣常先、常仪均为古常国之后裔。常姓的历史虽十分悠久,但常姓在夏商时代的活动没有任何资料,古常国的后代失去了音信。仅在春秋时留有一点痕迹,春秋时莒国有常仪靡之地,在...

常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五。

1、出自古常国。

相传黄帝时代已经存在常侯国,黄帝之臣常先、常仪均为古常国之后裔。常姓的历史虽十分悠久,但常姓在夏商时代的活动没有任何资料,古常国的后代失去了音信。仅在春秋时留有一点痕迹,春秋时莒国有常仪靡之地,在今山东莒县北,或为常仪族所居过的地方。

2、出自姬姓。

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同母弟封于康,称康叔封,康国在今河南禹州西北的夏王少康的古城。周成王时转封于卫,史称卫康叔,卫国先建于商朝国都朝歌城郊,今河南淇县东北。卫康叔的支庶子孙食采于常,在今山东滕州东南,子孙遂以邑为氏。姬姓常氏的历史至少有3000年。

3、源出姬姓。

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太伯和仲雍,吴王封其支庶子孙于常,也就是吴先祖曾居住的延陵古城,即今江苏常州,子孙遂以邑为氏。

4、源出芈姓。

楚大夫恒思公之后有恒氏、常氏。到北宋时,为避真宗赵恒的名讳,改天下所有恒姓为常姓。其实恒、常两姓原本一家,同出一祖宗。

5、外族基因的流入

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常姓同外族的关系十分密切,从西汉起不断有外族血液流入,外族的常姓是组成我国常姓的重要成分,历史上发生的主要事件有:两晋时期的山越族,隋时西域鄯善右族均有常氏。宋时恒氏因避真宗恒之名讳,改为常氏。到清朝时满洲八旗姓瓜尔佳氏、常佳氏均集体改姓常氏。随后的蒙古人、回回人都有改本民族姓为汉姓常,这些北方地区外族常姓人群与汉族混居,逐渐地融合同化成了汉族。

二、迁徙分布,聚集地

先秦时期,常姓活动在山东、浙江一带。两汉时期,常姓西移经河南达山西、四川。三国两晋时,四川和河南形成了常姓主要的生息地。同时常姓挺进甘肃,在隋唐时期成为望族。到唐宋时期,常姓已经散播到江南各地。

宋朝时期,常姓大约近1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5%,排在第一百〇六位。四川为常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常姓总人口的4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这二省占常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安徽、山东、山西、广西、湖北五省。当时常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以西部四川、东部豫皖鲁为中心的两大块聚集区。

明朝时期,常姓大约有9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排在第一百二十位以后。山西为常姓第一大省,约占总人口的26.8%。常姓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南、山东、河北,这四省大约占常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三省。宋、元、明600余年,常姓人口主要向北部、东南地区迁移,晋、豫、鲁、冀为常姓的聚集中心。

三、郡望堂号

常姓的郡望有平原、河南等。

常姓以知人为其堂号。“知人”堂号典出唐朝的常何。

常何为唐太宗时中郎将,不识字。太宗要求大臣上书议论国家大事,常何只好请门客马周代笔。太宗十分欣赏,表扬常何写得好。常何不愿意窃取别人的功劳,遂如实向太宗汇报原委。太宗立刻下诏马周,封其为监察御史,并表扬常何的知人,赐绸缎300匹。

四、常姓血型

常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0型占31.8%,A型占28.6%,B型占30.1%,AB型占9.5%。

五、当代常姓的分布

当代常姓的人口已达240多万,为全国第八十七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9%。自宋朝至今1000年间常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目前常姓主要集中于河南、新疆二省区,大约占常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河北、山西、安徽、黑龙江、陕西、云南,这六省只集中了34%。全国形成了关内豫冀晋、关外黑吉辽两块常姓聚集区占从明朝至今600年间,常姓人口流动主要是由东南向中原的强劲回迁,以及由华北向东北的移民。

常女生在人群中分布在豫晋、新疆西南和西部、陕西大部、宁夏、甘肃东部和中段、冀鲁西部、皖鄂北部、内蒙古东西两端北和中段、黑龙江西部、吉林西北,常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9%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4.8%以上,以上地区覆盖的国土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4.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50%的常姓人群。在河北东部、京津、内蒙古东部、黑吉辽大部、山东大部、江苏北段、皖鄂中部、川渝北段、陕西西南、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常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6%—0.39%之间,以上地区覆盖的国土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0%。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7%的常姓人群。


《常姓的来源》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duxx.com/xingzuo/xingming/337145.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安姓的来源
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