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生活时尚 > 时尚潮流 >

80年代的青岛超市:叫自选商场顾客不知咋付钱

[摘要]80年代的青岛超市:叫自选商场 顾客不知咋付钱...

  那时(上世纪80年代末)青岛的商业其实已经到了一个非改不可的地步了,不改可能就意味着被淘汰,改了可能才有生存的希望,早改比晚改好,改比不改好。

  ——孟广耀

  这里购物不用排队,没有柜台,买东西不需要通过售货员,可以自己从货架上挑选,这里有很多百货店买不到的商品。新鲜的购物方式引来众多市民围观。

  自选商场,这是人们当时对它的称呼。多年后,当大型超市开遍全城后,人们还会记起这处最早的“超市”。

  疗供自选商场开业的1984年,恰是青岛被列入沿海开放城市的那一年。而在那个年代,业态单一的供销社、百货店、副食店和粮店是人们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主要渠道,很多物品的供应定量定额,还要凭票购买。

  然而30年后的今天,超市、便利店、专卖店以及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直销等纷纷出现,全市各类商业网点达到几十万处,遍布城乡各个角落,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购物甚至不用出家门。

  ■试水

  自选商场 顾客不知咋付钱

  自选商场的创意源于一次试验性改革。上世纪80年代初,省商业厅决定效仿国外商场的先进经验,对传统的商业经营模式做试验性改革,建立大型自选商场,就是撤掉柜台,让顾客自选商品。

  在时任青岛疗供总经理潘玉琇的记忆中,当时改革的地点圈定两个,一个在省城济南,另一个就定在青岛。原市商业局接到这个任务后非常重视,对全市的商业零售网点做了筛选,最终选定位于八大关景区的疗养区供应公司(简称 “疗供”)。实际上疗供当时主要担负周边各疗养院的蔬菜副食品供应,大都是团体采购,零售只占营业额的很少一部分。

  “一则是因为这里硬件条件比较好,有足够宽敞的商场可以利用,再就是周边居民的层次较高、素质较好,并且消费能力比较高。”潘玉琇说,接到任务后,他们开始了紧张的筹备工作。首先把楼下大厅腾出,进行了粉刷维修,然后根据新经营模式的要求开始购进货架。

  当时,自选商场必备的卧式冷冻货柜和敞开式货架,国内还没有厂家生产。为了能尽早开业,商业局决定拨款并派人远赴日本采购,没过多久,8台体积庞大的货柜及货架就漂洋过海运了回来。与此同时,公司组织进行商品的大规模采购。采购员们不辞劳苦,奔波在天南地北,把各地著名品牌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回青岛。

  新的收银台收款方式是自选商场的关键,但这是一个陌生的工作,所有人都没接触过。为了开业后能正常运转,在征得商业局的同意下,商场专门派员去北京商业科技研究所学习收银台的具体操作。一行5人,不但接受了培训,还将在研究所购置的4台日本产的收银机带了回来。

  1984年9月30日,疗供自选商场正式挂牌开业。潘玉琇说,开业后的热闹场面大大出乎意料。昔日安静的街道,突然变得人来人往,不但周围的居民前来选购,其他各区的居民也慕名而至,很快全青岛人都知道了“疗供有个自选商场,里面的东西可以自己随便拿”。

  已经年过八旬的潘玉琇至今犹记得,自选商场刚开业不久,很多人进来买东西,不知如何付款,商场不得不派出导购员,引导市民到收银台“打码”付款,400多平方米的商场配备了40多名工作人员。上货、打码等要耗费大量人力,大家工作也比较辛苦。

  其实,疗供自选商场吸引市民的不但是全新的消费模式,还有丰富的商品。“我们是全国各地调货,有很多东西都是其他百货店没有的,特别是高档调料,很多酒店都到这里购买。”潘玉琇说,每当过年,人们还纷纷来排队抢购鸡鸭、大排等紧缺商品。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超市的人气达到了鼎盛,周边县城,甚至烟台、威海、济南等地的外籍教师和专家,也常在周末到这里大批量采购食品。

  潘玉琇说,当时还没有电子监控,也没有报警系统,开业后不久,就发现商品开始缺失,不得不靠人“死盯”。面对这种局面,人们对是否坚持办下去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国人素质差,办自选超市为时过早。但也有人坚持要办下去,他们的观点是消费需要引导,素质会逐渐提高,自选超市是消费趋势,不能因噎废食。最终,还是坚持办下去的意见占上风,超市得以继续生存。

  疗供自选商场红火了大约有10年的光景,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多家超市相继开张,它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到2000年停止了营业。

  ■业态

  千店一面 百货商店一个面孔

  在疗供自选商场试水之际,当时的百货业态实际上还是“千店一面”。从经营范围到商品摆设布局,从员工培训到服务管理,所有的国营商店几乎一个样,一楼卖日用百货,二楼卖针棉制品,三楼卖家电,四楼卖绸布,每个楼层靠墙摆满货架,货架前是一米多高的柜台。顾客买东西时站在柜台外,由售货员从货架上拿商品,商品售出,一般不退货。当时的售货员清一色蓝制服、冷面孔,买东西还得看售货员的心情和脸色。

  1970年,刚刚就业的张树森成了辽宁路百货商店的一名售货员。那时的百货店也就百余平方米,所卖的不过是生活日用品、服装、布料等小百货商品。在那个物质匮乏、供应短缺的年代,国家还在实行“统购统销、计划供应”,紧俏商品供不应求,特别是当时被称作“三转一响”的缝纫机、手表、自行车和收音机等家用大件商品,购物要凭专门配发的票证,否则有钱也买不到。

  张树森说,他从每月21块钱的工资里结余10块,在站了一年柜台后终于攒够了120块钱,向单位多次申请得到了一张手表票,到中山路亨得利手表店连夜排队买了他人生的第一块手表。

  从辽宁路百货店调到市场二路的人民市场百货店,再到青岛市百货公司,最后从国货退休,几十年来就职于数家大型百货零售集团,在张树森的记忆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青岛市的商业只有中山路一条购物街,也是商业最繁华的地方,但像现在这般规模的大型商场却还没有,只有位于中山路南端的青岛第一百货商店算是当时上档次的商场,位于北端的老字号国货当时经营面积也不过2000多平方米,其他就是谦祥益、盛锡福、亨得利、妇女儿童商店等店铺。

  ■改变

  股份制改革利群率先迈出步伐

  时间进入到1984年,事情正在起变化。商店里雷打不动的价格开始频繁调整,个别商品的价格甚至一个月就会调一次……当时,在崂山百货大楼当柜台售货员的张贤存调至商场业务股,他已从跳动的商品价格中感受到了市场化的气息。这期间,青岛商业正在酝酿一场改革。

  张树森所在的靠吃“管理饭”的市百货公司最先迎来转轨变型改革,3年时间内,逐步撤销政府财政拨款,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依旧担负百货店管理职能。


豫都网微信

《80年代的青岛超市:叫自选商场顾客不知咋付钱》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duxx.com/shishang/cscl/16867.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